分享

2008031820:04

小豬離家記

2007/12/26 20:51

說一說說故事的事

 

一個難忘的討論故事經驗

          -<小豬離家記>  

 

<小豬離家記>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很喜歡說這個故事,記得多年前應邀在新莊國小廣播室內用錄影方式對全校學生講故事時,我選的就是這個故事。我最欣賞故事裡頭那段小豬愛極了爛泥巴的描述:「小豬把身體慢慢的泡到泥巴裡,哇!軟軟的泥巴冰冰涼涼的,好舒服啊!小豬的身體慢慢的往下沉,沉、沉,爛泥巴從肩膀,淹到脖子、淹到下巴,然後,小豬把頭抬得高高的,露出豬鼻子往上呼吸。」

我在描述小豬泡爛泥巴的過程中,身上的感覺真的就像自己泡在泥巴裡那樣,柔軟、冰涼、舒暢,全身放鬆,我深深了解小豬對爛泥巴喜愛與依戀的感覺,所以在故事後續發展上,能夠緊抓住這個引起變動的故事主軸。包括:小豬決定離家出走的心情、依循味道尋找爛泥巴的念頭、對沙發的接受是因為有泥巴柔軟的感覺、看到吸塵器想到被吃掉的爛泥巴而怒火中燒、在沼澤地被驅趕的失落感、看到灰朦朦的天空誤判當地必有爛泥巴,然後誤把施工中未乾的水泥當成泥巴而被困在人行道上,這一連串的事件背後都源於小豬對爛泥巴的渴望,所以前面小豬對泥巴的依戀情節一點兒都不能馬虎。

這個故事不是要教訓離家出走的小孩,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動腦筋救小豬,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在於它的趣味性,與令人燃起希望的結局,我喜歡用這樣的方式為這個故事收尾:「當農夫開著車回到農場時,小豬看到原本空空的小池塘又裝滿了爛泥巴,那是大雨剛剛製造出來的,小豬迫不及待的把身體泡到泥塘裡,牠的身體慢慢的往下沉、沉、沉,爛泥巴從肩膀淹到脖子、淹到下巴,小豬帶著笑容把鼻子抬得高高的,向上用力呼吸。哇!好新鮮的泥巴啊!冰冰涼涼的,小豬覺得自己好幸福!」

一邊說故事一邊和孩子討論,對說故事者來說是一大挑戰,說故事的人要能夠緊抓住故事主軸,才不會為了兼顧討論而讓故事變得七凌八落。我曾經看到一個完整的例子,那個故事媽媽講的就是<小豬離家記>這個故事,我很訝異那個故事媽媽竟沒有描述小豬喜愛爛泥巴的情節,而把重點放在 農夫 太太打掃的經過,她講到吸塵器,然後突然問孩子們豬吃什麼?接著從豬吃什麼討論「吸地板是要從一樓吸到二樓還是從二樓吸到一樓?」等 農夫 太太把地都吸好了,才說:豬原來住在爛泥巴裡。之後很快的講到 農夫 太太幫豬洗澡打上蝴蝶結,這時她問小朋友:希望牠是男生還是女生呢?討論「男生比較好還是女生比較好?」

和孩子討論故事本來就無法預期問題的所在,因為孩子有可能天馬行空的問問題,可是,前面的例子是故事媽媽自己主動提問題,說故事的人提問題的目的是想跟孩子進行討論,為什麼要跟孩子討論這樣的問題呢?說故事的人應該要有想法,也許那個故事媽媽想讓孩子知道「豬吃什麼」,也許她想教孩子怎麼打掃房間,可是,孩子是來聽故事的,如果他們可以清楚表達,我想一定有人會問:「這跟故事有什麼關係?」是呀!豬是男的還是女的跟這個故事有什麼關係呢?雖然討論可以幫助孩子整理想法,可是,和故事不相干的討論只會造成孩子無法把整個故事連貫起來,這樣就喪失說故事的意義了。

我絕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空口臆測,在這場說故事活動裡,有一件事情證明了我的說法。當故事媽媽講到小豬離家出走走到城裡時,突然有個小女生問:「牠剛剛怎麼出去的呢?」這個問題到底在指什麼呢?是小女生不知道小豬為什麼要離家出走?還是懷疑小豬怎麼知道要走到城裡呢?當時,我的直覺是小女生不知道小豬為什麼要離家出走,而那個故事媽媽也這麼想,因為她馬上激動的指著那個小女生說:「妳剛剛睡著了哦!」然後繼續講她的故事。其實,不管孩子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都是說故事的人很好的修正機會,如果那孩子真的不知道小豬為何離家出走,那麼說故事的人就要好好檢討,是自己沒有緊抓故事主軸才說得讓孩子聽不懂;如果那孩子有其他想法,正好可以帶動討論,討論的問題由孩子提出,才是正確的做法。

多年以來我一直無法忘記這個聽人家說故事的經驗,因為我還看到一個討論故事的通病:當豬被困在人行道時,故事媽媽讓小朋友提出很多解決的辦法,可是卻毫不做處理的以自己預設好的辦法去解決。如果孩子能夠清楚表達,我想他們會說:「妳都想好了幹嘛還問我們呢?」讓孩子動腦筋想辦法其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用蠻橫的態度一概否定孩子的想法,無疑是給孩子打擊,這對孩子們一點兒都不公平。

說故事最重要的是說故事,大家都同意說故事不該帶有強烈的目的,所以把故事說得好聽是說故事者首要努力的事。我喜歡<小豬離家記>這個故事,不是因為它教化了我什麼,而是故事裡頭的趣味,我講這個故事時,是希望把我感受到的趣味帶給別人,這是「同理心」,說故事的人如果用同理心對待聽故事的人,說起故事來就會輕鬆自在,不信?試試看!